语音是一发即逝,不留痕迹的。古人如何说话,仅靠保留至今的传世文献是很难复原的。而方言俗语是挂在人们口头的语言形式,口耳相传,代代相袭,对古音起到了很好的凝固作用。现在,外地人到怀仁,往往会被怀仁话里的一些特殊词汇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诸如圪嗒、圪蹴、责楞、仡佬、不楞、圪溜、圪楚、个闹、将将的、逼兜、圪嘟……但是,如果了解汉语数千年语音演变规律,便会吃惊地发现,正是这些今天听起来奇奇怪怪的词汇,准确地记录了古人的语音,堪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明末清初以来的学者对此多所涉及,清人钱大昕在其《十驾斋养新录》中作了总结性的论证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也就是说上古没有“非[pf]”、“敷[pf‘]”、“奉[v]”、“微[w]”一组轻唇音声母,轻唇音是唐宋时期从上古重唇音“帮[b]”、“滂[p]”、“并”、“明[m]”中分化出来的。这一提法,不仅为学界普遍认同,在怀仁话里也有体现。如怀仁话里有个“巴”字,字面解释非常困难,很明显是“借字记音”。如“墙上巴着噜噜尘”,其本字是“附”。“附着”的意思。而“附”字的上古音,正是“ba”(现在韵母为“u”的,上古韵母为“a”,如夫、父、富,上古均读“ba”音)。今天口语常说的“巴结”就是“附结”,即依附结交义。而“下巴”的“巴”字,本字写作“辅”。“辅”字义为“颊骨”,“辅”上古音亦为“ba”。再如“逢”字,普通话读“féng”,怀仁话作“péng”音。“他在路上逢(péng)到老王”。现在这个字改写为“碰”,但“碰”是相当迟的后造字,本字是“逢”。

“缚”字,普通话读“fù”,怀仁话发“bǎng”音,现在这个字改写为“绑”。但“绑”是后造字,本字是“缚”。“ 孵”字,普通话读“fū”,怀仁话作“bào”,如孵小鸡叫“抱窝”。

“乌”字,普通话读“wū”,怀仁话作“mǎ”,读若麻。如“天阴得黑乌乌的”,怀仁话说“黑麻麻的”。

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也是清人钱大昕在其《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的。钱氏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是说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它们是从古舌头音“端、透、定”三母中分化出来的。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zh、ch、sh、r”舌上音(卷舌音),在上古时期(秦汉)是不存在的,其对应的声部是“d或t”。这在怀仁话里也有相当的体现。如怀仁话里的“哼顿”、“哼达”,就是普通话的“呵斥”。“斥”,普通话音“chi”。古无舌上音,“ch”对应“d/t”,故“斥”古音可拟构为入声音“dum/dak”。“夸旦”、“夸嗒”,即“夸说”。“说”上古音“dan”,原理同上。今天怀仁人形容某人话多,还用“旦旦个没完”,意思就是“说个没完”。再如“诈哄”,怀仁话言“哋哄”( diehong):“你一个愣个蛋,让人家die哄的”。“王二跌沟里了”,“跌”字为后起字,本字“坠”。“坠”,今音“zhui”,古音“die”。“得琅”,“孩子不懂事,你咋得琅不完了?”“得琅”不过是方言里的借字记音,本字应该是数落,通用字典解释为“列举过失进行指责”。还有“厾(du)达”(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为“指点”古音。怀仁人经常说“掂掇掂掇”,“掂掇”(dianduo),实为“斟酌”的上古发音。“刚打回的水比较混,澄澄再喝”——“ 澄”,今音“cheng”,意为“澄清”,古音“den”。“叼空儿”意为“抽空儿”。“抽”,古音“diao”。 大腊月,派出所所长带人去乡下抓赌,看到房子里有灯光,门却反锁着。所长发话:“把门跺开!”底下人发力,一家伙就把门给跺开了。“跺”,明显是后起之字,而且它也只能表示用力踏地。这个“跺”字,本字实为“踹”,古音“duo”。

尖团合流

二毛眼和三黄毛圪蹴院里下棋,二毛眼吃了三黄毛一个車,三黄毛不依不饶,赖着要悔棋。两人吵起来了,吵着吵着,二毛眼一伸手,把三黄毛面迎天推地上了。众人过来劝架。三黄毛从地上爬起来,捩着脖子说:“他把我hang倒了”。二毛眼有些歉意:“我就xuan了一下”。这里的“hang”和“xuan”,在怀仁话里都是“推”的意思。本字就是“揎”。怀仁人有读“xuan”的,也有读“hang”的。其实,“揎”的古音正是“hang”。这种现象缘于“尖团合流”。

在汉语语音流变过程中,“尖团合流”的现象比较迟,1932年《国音常用字汇》才正式砍掉了尖音,推行尖团合流。之所以这样做得原因,是尖音舌面化是满族人学汉语时出现的语病,因为满族人发汉语的“zi、ci、si”和“gi、ki、hi”时很困难,只好把音位移动,变成舌面音(团音)“j、q、x”。 由于当时满人是统治阶级,他们不标准的“尖团合流”逐渐在社会流行。现在看来,尖音虽然在边远地区得以保留,但由于本来的“原字”发音改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人们找不到“原字”,就找一个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老宋称之为“借字表音”。这在怀仁话里举不胜举。如“憨水(hanshui)”。han为“涎”(xian)字古音。“该钱”,“该”为“欠”(qian)字古音。“仡佬”(gelao),“角落”(jiaoluo)之古音。“圪嘟(gedu)”,“拳头”之古音。陷,xiàn,古音hàn,读若焊的方言音。车子陷(hàn)泥里去了。匣,xiá,古音he,读若呵,匣匣(hehe),今用“盒盒”取代。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词多古语。”而挂在怀仁人嘴上的“纳克勒”,就是正儿八经的古汉语!据北大《汉语方音字汇》,现代汉语的“去”字,长沙、福州都念“客”。南方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念“k”声母,有的音似“酷”,有的音似英语的“k”,一般都是去声,唯有山西是入声。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去”,拟音【khia】,上古属于溪母鱼韵。用汉语拼音似乎是“kia”音,声母是今天的“k”。后来【kh】演变为“q”,“ ia”演变为“iu”,就变成了今天“去”的读音。“去”古音“克”。 “纳克勒”,就是“哪去了?”

怀仁人买东西不是一蹴而就,往往是“行达行达”再买。“行(hang)达” ,观察估量的意思,其本字是“相度”。是宋代公文用语,意为考虑、分析,观察估量。一般要求分析某事后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如:宋范仲淹《耀州谢上表》:“臣相度事机,诚合如此。”《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孔明辞别出帐,与鲁肃上马,来南屏山相度地势。” 受“尖团合流”影响,古声母“g、k、h”演化为“j、q、x”。古代发音为“hang”的“相”字,音变为“xiang”。而怀仁人却始终保留了古音“行达”。

古汉语词汇的保留

怀仁方言属晋语方言区的大包片,不仅有语调柔和、语速缓慢、词汇丰富、质朴敦厚等特点,而且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如“褒弹”,指摘、挖苦之意。元人汤式的《夜行船·送景贤回武林》套曲中就有“品藻杜司空,褒弹张殿员”的句子。怀仁话说“这么好的东西还有啥褒弹头”,亦即此义。“款款”,小心地、缓慢地,原封不动的意思。杜甫《曲江》之二:“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怀仁话:“那瓶子薄划划的,你给我款款儿的放桌子上”。“梦雨”,指连绵细雨。唐李商隐《重过圣女祠》诗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韦庄《长安清明》:“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其中的“梦雨”,指的是春日的连绵细雨。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三说:“萧闲云:‘风头梦,吹无迹。’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田夫野妇皆道之。”怀仁人谓之曰“梦生雨”。“箍住”,本字訄。《说文解字》:“訄,迫也。从言九聲。讀若求。巨鳩切。”(还有异体字“訅”)段玉裁:“今俗謂逼迫人有所爲曰訄。”清代承培元《广说文答问疏证》:“訄,以言相迫也。”怀仁人说:“本来不想去,箍住让去。”还有个发音为“Liao”的“敹” 字,粗略缝补之意。“衣服挂了个扣子,撩几针。”《书·费誓》:“善敹乃甲冑。”唐·孔颖达疏:“郑玄云:‘敹,谓穿彻之也。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宋·蔡沈集传:“敹,缝完也。”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敹。”张慎仪《蜀方言》卷上:“粗略治衣曰敹。”

“霍闪”,本字“矆睒”。矆,huò,读若霍,大视也,形容闪电过于明亮而刺眼;睒,shǎn,读若闪,暂视貌,形容闪电转瞬即逝,相当于一眨眼的功夫,所以“睒”又表示眨眼。“睒”相当于“睗”(shì),目疾视也。《广韵》睒睗,急视也。由之,“矆睒”读若“霍闪”。至少在唐朝以前就有“霍闪”一词,唐代著名诗人顾云《天威行》“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银绳长”,这里的“霍闪”是“矆睒”的注音。

怀仁人谓人举止轻佻曰“佻达”,叫不识字的人为“瞎鳖丁”。“ 佻达”一词见于唐罗邺《蒋子文传》:“嗜酒好色,佻达无度。”“瞎鳖丁”疑为“白丁”之俗讹。唐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小时候放骡子,一般用一根很长的缰绳把骡子牵到草多的地方,找棵树拴住,骡子围着树吃草,又不会走丢。回家后,老宋问,“縻哪儿了”?小宋就回答:“縻水甲南了”。“縻”,本义为牛缰绳。《说文》:“縻,牛辔也。”《苍颉篇》:“縻,牛缰也。”应劭《汉官仪》:“马曰羁,牛曰縻。”《汉书·郊祀志下》:“天子犹羁縻不绝。”师古曰:“羁縻,系联之意。马络头曰羁也,牛靷曰縻”。刘禹锡《叹牛》:“叟揽縻而对。”引申为拴缚。《广韵•支韵》靡为切:“縻,系也。”《集韵》:“縻,《说文》牛辔也。一曰系也。”《晋书•文帝纪》:“吾当以长策縻之,但坚守三面。”《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越睒骏)始生若羔,岁中纽莎縻之,饮以米潘,七年可御,日驰数百里。”陆游《芳华楼夜饮》之二:“难觅长绳縻日住,且凭羯鼓唤花开。”用长缰绳把牲口拴在草地上吃草,怀仁谓之“縻”。

其实,不光是怀仁话,打开现代汉语字典,我们经常用的一些字,往往就是古汉语字词的注音:“的”,“之”之古音,“哈”,“乎”之古音,“的(XX的)”,“者”之古音,“啊、呀”,“也”之古音,“啊哈”,“呜呼”之古音,“嘿”,“嘻”之古音。古代的发音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个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