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得鹅毛口,悠然心目开。环村溪水隔,劈面土山陪。小涨人呼渡,前滩雁叫回。临崖几茅屋,夕照似楼台。枕流兼漱石,并养不须欣。人语滩声杂,天光水面分。春来千树锦,雨后一溪云。叹息幽栖好,无言对夕曛。”

  这首诗收入清光绪七年(1881年)版《怀仁县新志》,作者石声扬,同治十二年癸酉科(1873年)举人,是这部志书的编修者之一。作者以亲身经历描绘了鹅毛口壮丽的山河景色,为后人留下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

  古镇村堡 

  鹅毛口,一口连二堡,还有小磨口。一口即鹅毛口,也称毛毛口或口子上。鹅毛口的中街村(现为云中镇中街村)由前街、后街、东头、西头、大巷子、小巷子六个街巷组成,街巷纵横座落有序。向东二里,有一烽火台,雄浑威严,兀然突立。台东有个寨子叫黑里寨(村废),旧时为军事要塞,扼怀鹅大道,有兵士驻守。中街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为镇(区、乡)机关所在地,周边的王卞庄、窑子头、石井、北信庄、羊圈沟等村都曾归鹅毛口镇管辖。二堡一个是南堡,也叫长乐寺,即现在的云中镇南街村。另一个是北堡,也叫西平堡,即现在的云中镇北街村。鹅毛口南、北二堡,过去四面为夯土墙,墙上有掩体、垛口、射孔,砖砌堡门楼,高大厚实,古老沧桑。秦城村北还建有一个东平堡(村废),与西平堡遥遥相对。东平堡也有一个烽火台,与鹅毛口村东的烽火台南北对峙,历经千年,现仍巍然屹立。

  小磨口即现在的小磨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时,系鹅毛口生产大队第15生产小队,座落在山北一个沟峪内,因盛产石磨而得名。八十年代搬迁到现址——北街村北。小磨人自力更生创建家园的事迹,引起各级领导重视,被树为改革开放之初率先富起来的典型。1985年1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这里视察,小磨村由此声名鹊起。

  《怀仁县新志》载: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鹅毛口有居民267户,位居当时全县146个村庄之首。

  鹅毛口中街村东一里许,有一土板墙,村人唤做一堵墙。有30多米长,5米多高,3米多宽,黄土夯实而成,浑然屹立在怀鹅路北侧。据传说,古代设计怀仁县城的时候,把城址选在这里,并已筑桩布线,调集千人万马,开始动工。突然一夜之间,飞来一群天鹅,把布好的线绳拔了起来,并咂成一团一团,含到现在县城的地方,在那里照原样布了下来。第二天,人们发现木桩被拔起,线绳不翼而飞,大家才意识到,怀仁县城不应该建在这里。而已建起的那截土板墙周围,却留下了许多雪白的天鹅羽毛。以后,人们便在山脚下建起了村堡,因邻近峪口,起名为鹅毛口。

  鹅毛“口”,横断洪涛山,生成一个“八”字形的“口”,“八”字临“口”的一撇一捺之下,又生成两个小山包,这两个山包明显低于背后的崇山峻岭,坡度平缓,易于攀登,年长日久,泥土覆盖,树木丛生。向南怀抱南塝(塝即土粱),向北偎揽北塝。卵翼一口两堡,免受洪水之害,鹅毛口人分别于两山包上立庙,祭祀庇护这方生灵的神圣。

  鹅毛河从峪口奔涌而出,把中街与北街隔开。平时,河水满盈,清澈见底。春来,鹅山千树披锦,雨后,鹅口一溪彩云。夏秋之际,常有山洪暴发。中街与南街相隔的是鹅毛口大街。再早,鹅毛口大街也是一条河,是鹅毛河的一个分支,清水常流,山洪大时,也有洪水涌入。

  北堡西山脚下有一清泉,叫北沙井。村人因泉凿井,井水自溢,香绵可口。南堡西山脚下也有一清泉,叫南沙井,是个温泉,常年不冻。村民凿井,井水翻滚,热气腾腾。中街村西平地涌出水来,村民围坝蓄水,形成一塘,清泉喷涌,水珠四溅。三条街,三眼泉,泉水涓涓,绕村而过,至下游复归入鹅毛河。

  鹅毛口秀丽的风光,吸引着周边的人们前来观光。金色十月,秋风送爽,怀仁举子石声扬应鹅毛口举子孟谦之约,邀了几位同年,快马加鞭,结伴而来。

  他们乘兴登上鹅毛阁。“阁”建在中街村东,进村必过阁。阁分上下二层,下层为石碹的三个门洞,中间的行车过水,左边的是石阶楼梯,右边的为行人通道。上层南向建神农、重阳、大仙三庙,面东建文成、土皇二庙,飞檐挑角,画栋雕梁,彩绘画壁。面北立碑,四周砌花栏墙。阁最高处,东书“朝阳”,西书“清远”。阁为鹅村一标志,又为鹅村一景观,在鹅人心目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可惜,文革时被当做“四旧”拆毁。雕刻在巨石上的“清远”二字,现保存在关帝庙内,体若魏碑,笔势粗豪遒劲。

  举子们从阁上缓步沿阶而下,步入鹅毛口大街。大街东西向,长一里多,呈“中”字形。东西两头宽各有30余米,街中心宽有50余米。街有三道清水渠,自西向东,顺街而流,青石砌阶,绿树掩映,店铺林立,市井繁荣。万泰场、吉益成、四益成、大兴店、天益店、德兴恒;布匹店、杂货店、油坊、缸坊、糖坊、染坊、肉铺、面铺、药店、教堂,林林总总,人们出出进进。

  大街东头路南,有一处两进大院,前院邻街,后院傍地,门楼高耸,门前流水潺潺,院内古树幽幽,院后一片翠绿。走到这里,石举人等驻足观看,孟举人说:“这是薛门大院,前朝出过武举。”这几位举子怎么也不会想到,就在他们撰志50余年之后(1938年),这个大院及周围商铺被侵华日军抢占,成为他们掠夺鹅毛口丰富煤炭资源的炭矿机关,他们在这里密谋策划,为所欲为……

  1945年4月,时任中共晋察冀怀仁县工委书记兼武工队政委的鹅毛口人杨子安,命怀仁武工队端掉了日寇设在鹅毛口的据点,在这处院落处死了负隅顽抗的侵华日军大摊和原野。

  大街中心东,坐北向南耸立着一座龙王庙。庙内除建有龙王殿外,还建有圣母殿、马王殿、阎君殿,殿内有彩塑、壁画,殿前建钟楼、鼓楼,鼓楼前立建庙碑。庙门西开,门前有一井。鹅毛河经常山洪暴发,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人们对龙王十分敬畏,按时请送,虔诚供奉。

  和龙王庙相对,路南建有一过街乐楼,乐楼建于大清乾隆十三年七月,东西长、南北宽均为5丈,由直径1尺多、丈余高的四根圆形石柱支撑。乐楼东建一排厢房,有经堂、佛堂,有和尚、住持和宿庙。

  龙王庙北也有一处漂亮的二进大院,院东还套有一个幽静的四合小院。这里原为清初一富家的宅院,侵华日军在这里建立了伪大村公所,管辖周边十几个村庄。解放后,也一直为村、镇(乡、区)政府所在地,这里也曾较长时间办过学校、医院。

  龙王庙西向北有一条小巷,贯通前后街,拐拐弯弯,巷中有巷,住户众多。我县革命前辈杨松青、杨子安故居就在其中。

  举子们登了阁、逛了街、拜了庙、观瞻了乐楼,信步走到街中心。街中心有两条宽大的巷子贯通南北,与东西向的大街相汇,形成十字街。循南巷走百余米,面壁一土堡,那就是南堡,堡西高高耸立着一座寺院——长乐寺。村人说,先有长乐寺,后有鹅毛口。

  长乐寺建在南街沙井北侧,座北向南,沙井南为乐楼,乐楼门前有一五道庙。寺院正殿建龙王庙、关帝庙;东偏殿建圣母庙,西偏殿建马王庙,寺院东西建禅房,禅房上建阁楼,西阁楼为真王庙,塑真武大帝像;东阁楼建文昌庙,塑文昌帝君像。西虎口建财神庙,东虎口建骡圣殿。据传,建庙时,有一男童牵骡而过,为讨吉祥,依此塑像。长乐寺规模宏大,至灵至圣,香火不绝。

  北大巷两面,农家小院鳞次栉比。有一处瓦房大院,为清初举人杨鹤宅第。出北大巷,步入后街,后街多为农家大院,有菜园、大店、场面、库房、大牲畜圈、羊场等。后街往东路南有两处瓦房院,和背后相邻的另三处瓦房院相通,组成一处豪宅大院,为清初一门五代国子监、三代武举杨创业的宅院。门前立有旗杆、上下马桩、清水渠和过水桥,院内有回廊、亭阁、戏台、花园、演武厅、书房等,占地二十余亩,房舍三十余间,挂牌悬匾数十块。

  出后街,隔河相望,便能看到巍峨的西平堡了。西平堡就是北堡,北堡也建有一个大庙,庙内有乐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殿内壁画十分精美。其中有一幅绘一天神驾祥云、率兵将,神采奕奕、俯瞰人间……

  过了十字街,继续西行,便到了鹅毛口人心中的圣洁之地——关帝庙了。关帝庙,村民叫老爷庙,光绪八年重修。贡生杨济川在碑文中记:“庙旧有戏楼、三圣殿、沙灯、正殿、抱厦、钟楼、鼓楼、山门、过厅、禅室、后院等。”作者赞之曰:“阁楼毓秀,今古奇观,远近驰名,军民皆仰。”老爷庙建在鹅毛口大街路南小山包下,西为正殿,供奉关羽神像,周仓、关平站立于前,两边彩塑刘备、张飞圣像。墙壁彩绘三国演义连环画。正殿前有鼓楼、钟楼和十几级石质台阶,钟鼓楼前有十几米高的两根旗杆,旗杆顶有葫芦,风吹有声。正殿北建河神庙,正殿南建孔庙、三清殿。正南有一排厢房,厢房背后建罗汉寺、菩萨寺、鲁班庙、财神庙等。近年,住持和信士们又集资重修了旧庙,新建了两座佛殿,为关帝庙起名“忠义寺”。院东为一乐楼,与正殿遥遥相对,乐楼台前有四根大红木柱,中以隔扇分隔为前台、后台,古香古色,蔚为壮观。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老爷出府”,村中要垒火龙、对秧歌、攀虎梯,盛况空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一年,周边有18个村前来参加。

  从老爷庙出来,举子们从庙后小径登上了南山包,此山俗名石人山,山顶上建有太公庙。有十几平米大的一块平台,2012年10月,在平台上建起一塔,名功德塔。村人爬山、演员吼嗓、武生习武多在此山,站在山头向东望去,鹅毛河一览无余……

  天空陡变,乌云翻滚,竟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本来平缓流淌的河水,突然小涨,掀起细浪,拍打着河滩。孟谦说:“各位仁兄,后山雨大,快下山吧!”话音未落,众游客扶老携幼,齐集河边,竞相呼渡。这时,背河的人来了,他们多是青壮年后生,身体好,识水性,有的背起老人,有的背着小孩,也有的背起姑娘、媳妇,冒雨在河上行走。

  也有的人撑出一叶小舟,披蓑衣,戴斗笠,拉着三人、五人,在河中摆渡。

  宽阔的鹅毛河南北宽百余米,东西长十几里,呈现一派雨中美景:河水浩荡,细雨霏霏,天水一色,无涯无际,行人竞渡,小船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