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和亲唱“耍孩儿”
西汉竟宁元年,汉元帝与匈奴虎汉邪单于修好,把后宫明妃王嫱嫁与匈奴。
王嫱,字昭君,因不愿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埋没在后宫的绝代佳人。她自愿出塞和亲,被传为千古佳话。
传说,昭君在胡汉官兵的簇拥下,从长安跨马出发,一路经潼关、过太原、直奔雁门关。走出雁门关,眼前一片荒凉,昭君思乡之情顿生。想自己从小选入深宫,与家人音信皆无。如今远嫁匈奴,不知何日再见家乡亲人。越想越悲,随手取下琵琶,边弹边唱,将满腹思乡之情竟赋予弦中:那情调,哀哀怨怨、凄凄切切,如泣如诉如悲啼。
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王昭君,便模仿她那悲切的曲调唱起来,渐渐就形成了一种剧种,人们给它起名叫“耍孩儿”。
高镇子道情
高镇子村位于旧时怀仁高镇子海东边的梁地最高处。几百年前原来的村名叫镇海堡。村中原有一古刹名叫“龙泉寺”,《怀仁县志》中记载为“唐时所建”;唐代正是道教盛行,道歌创作繁荣时,是道情剧种的滥觞期。
道歌、道情何时传入高镇子村已不可追寻。但旧时,村庄地处西口古道大路边,是繁峙、应县、浑源西出的必经交通要道,村中有好多车马大店,有一座四盛店的店掌柜还会蒙语,这种地理环境为文化的传入、积淀造就了客观的自然条件。能溯其源头、口口相传的,村中道情剧团活动可上溯到清末同治年间。由于道情剧目中多有神仙和廿四孝内容之故,当年村中士绅以为有教化民众的功用,故而倡导、资助村中结成道情班社,使得这一地方剧种在村中植根、发展开来。剧目有四十多个,其中常演不衰的“老八本”剧目有《打经堂》、《刘全进瓜》、《八卦》、《雷横磕枷》、《曹庄杀狗》、《李达开店》、《五龙台》、《游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