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艺术在我国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据南北20个省区的统计,各种俗曲道情不下90种。其中歌曲道情4种,皮影道情3种,说唱道情70种,戏曲道情13种。山西是道情艺术比较盛行的地区,从曲种上说,有晋北说唱道情、晋南说唱道情、阳城说唱道情、长子说唱道情以及太原说唱道情等十几种。从剧种上说,有晋北道情、晋西道情(亦称临县道情)、洪赵道情。

道情原系宗教艺术,脱胎于唐代的道观经韵。最初以说唱道教故事或有关题材为主要内容,是道家用以宣传其宗教思想的艺术形式。到了北宋,随着说唱艺术的兴起,逐渐活跃在群众之中,并诞生了“道情”这个名称。后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特别是清代梆子戏的兴起,部分道情开始由说唱向戏曲转化。

关于晋北道情的源流、沿革鲜有文字记载,只有些口耳相传的说法。据老艺人辈辈相传,古代终南山上有一种琴音异常优美,人们便仿此琴音编歌演唱流传民间,后道家搜集又编为“道歌”,道情是由道歌发展而来的。据说道歌产生于汉唐时代。《唐书·礼乐志》载(大意):玄宗喜神仙之事,曾召道士司马承祯等人制曲十余首,总名“道曲”。道歌、道曲均是与道教有关的曲调,可能是道情的最初形式。若此说成立,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高龄”,堪称中国剧坛的“老寿星”。它以其鲜活的艺术形态浓缩地保存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道歌、道曲发展成道情之后,一般均为说唱艺术形式,它是以描述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事件为主要演唱内容。这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前者是歌曲,后者为曲艺;前者以抒发感情为主,后者重在说唱故事。道情由说唱向戏曲转化,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晋北道情是山西道情戏中成戏最早的,它与“勾腔”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勾腔是清代前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又称“挠勾腔”或“老勾腔”,是与“京腔”齐名、与昆曲同期的一个剧种。到了清代中期,“勾腔”已渐趋衰微。说唱的晋北道情经过与“勾腔”“风搅雪”式的结合,在“勾腔”的帮助下登上戏曲舞台。在此之前,还曾有过一种叫做“过街道情”的发展过渡阶段,实际这是说唱道情与“社火”的结合。

清代晚期以来,晋北道情的职业班社蜂拥而起,有据可考的达20余个。职业班社和职业艺人是一个剧种的重要支柱,晋北道情拥有如此众多的职业班社和技艺人员,说明了这一剧种的繁荣和兴盛,特别是梆子戏传入晋北之后,它还能保持如此强大的阵容和旺盛的竞争实力,不仅在晋北绝无仅有,在整个道情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新中国建立后,晋北道情得到了新的发展:组建了新型道情艺术团体,1954和1957年分别在神池和右玉建立了地方国营道情剧团,并逐渐有女演员加盟;艺术建设及创作、研究队伍逐步形成,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适时地给剧团配备了编、导、音、美方面的专业干部,从而形成了一支艺术建设的专业力量;专家学者的介入,在晋北道情新剧目的创作、音乐的改革、资料的挖掘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成效。

百年沧桑道真情

怀仁道情是晋北道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相关记载,过去怀仁县的高镇子、郝家寨、南窑、北街、赵庄、兴旺庄等十多个村庄都有道情剧团,后在艰难传承中,大多数剧团被迫解散。目前,怀仁县仅有高镇子一家道情剧团。百余年间,经过高镇子村十余代村民的家族和师徒传承,百余位艺人的努力坚守和悉心呵护,使得高镇子道情历史悠久、传承脉络清晰、传统剧目继承良好、音乐唱腔丰富典型、“郎神”祭祀仪式保存完整、群众基础广泛深厚。在百年传承过程中,与周边地区的剧种不断进行交流互动,对右玉道情、耍孩儿、罗罗腔等地方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镇子道情全面保留和继承了以宣扬道教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剧目50余个、文场丝弦曲牌15个、武场锣鼓曲牌47个。

特别是,高镇子道情艺人全面继承了《和路调》、《十字调》、《耍孩调》、《七寸子调》等七十二韵调,唱腔古朴自然,灵活多变。唱法上多用“虚声”和押韵,分花音和伤音,花音明快活泼,悦耳动听;伤音抒情委婉,清扬幽雅,婉转粗犷;悲调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乐器除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梆子、四胡、板胡、笛子、笙、唢呐外,沿用了渔鼓和简板,充分体现了道情戏的宗教特点。

高镇子道情是“五个眼”的调子,全靠肉嗓子唱,唱腔仍保留着传统道情韵味,几乎每唱一句,就有苍凉的“依嗨呀哈”哼出,且有渔鼓的伴奏节拍。

在百年传承中,不仅体现了强烈的师徒传承脉络,还有着家族传承的烙印,在师徒和家族传承的谱系中,除坐坊授艺的师傅外,几乎全部为本村村民。高镇子村的三十多个姓氏家族中,几乎家家都有道情艺人,这就使得高镇子道情带有浓厚的家戏色彩。

从新中国成立初直到文革前,高镇子道情剧团一直在历史大潮中顽强生存、跌宕、发展直到衰落。在那个演员专业化、娱乐内容革命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时代,一个农村业余剧团能够坚持十多年的演出,并见证中国农村的发展变迁,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我县,如果还能找到一种现在仍旧存在着的文化遗产,那就是高镇子的道情了。它真实、沧桑、厚重,道情的一些曲牌沧桑凄凉,和高镇子村所处的黄土地貌吻合。

厚重岁月写风华

高镇子,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高阜之上的一个村庄,一度是长城内外的通衢大道,历史上,信徒僧侣、贩夫走卒往返其间,总会在这里打尖歇息;行商客旅也都在这里过夜休整。于是,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让这个河边山梁上的村庄变得异常热闹红火。该村发达的交通、一度兴盛的盐业生产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这里民风淳朴,尚文崇德,历代文人辈出。而贸易的繁荣孕育出了一批豪商巨贾。约在清代晚期,他们当中一些喜好民间社火和传统艺术的人,为防止“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约请村里的两位贡生筹划成立了道情戏班,用以劝人向善,教化乡民。这应该就是高镇子道情最早的来源了。

清代末年,高镇子村民为了提高道情表演水平,请来了本县赵庄村的老艺人彭高寿,在村中关帝庙坐坊教习。在过去,“教坊”是晋北道情的活动基地,也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学堂。每年冬季农闲,各村镇便纷纷开设教坊,或收徒传艺,或说戏排戏,春节一过便搭台唱戏,直至春和日暖,再度农忙才封箱停戏,这是晋北村民世代沿袭的一种传统。期间产生了不少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知名道情艺人,有怀仁的彭高寿,应县的老闻润、鲍佐、李生才;山阴的张裕(艺名“六指红”)、傅贵子(艺名“十里麻”)、何全茂;右玉的孟占明、曹培富等。

这些名艺人不满足一村一镇的季节性活动,于是便打破村镇自乐班的局限,互相结合组成职业道情戏班进行常年营业演出。这种班社,艺人们叫做“攒班子道情戏班”,意思是具有临时组合的性质。他们虽属职业班社,但多数班社一年只演出10个月(11、12月散班停演),来年正月重新组合新的班社,人员变动比较频繁。晋北道情的村镇业余班社,一般是以村镇的名称或班主的名字命名的,名称仅代表它的隶属关系,并无艺术流派的含意。当时有“武维周道情班”(怀仁高镇子)、“阴来财道情班”等等。

据老艺人回忆,当时村中老幼妇孺每天聚集在庙院中听道情,学道情,久久不愿散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道情戏逐渐作为怀仁道情的代表开始向周边——山阴、应县、右玉、大同、浑源、左云甚至内蒙地区流传开来,成为晋北道情的重要支脉和典型代表。彭高寿作为第一代师傅始,先后又邀请了应县北曹山村人郝毕清(第二代)、山阴县西双山村人何全茂(第三代)在高镇子村坐坊传艺。何全茂师傅在本村传艺历时20年之久,先后培育出魏皋、刘相、张善福、苑福、张君、段玉、兰祥、张运、王连等一大批民间艺人,其中不乏张君(艺名三女红)这样的小旦名角,兰祥这样的小生名角,以及段玉、王连等须生名角。他们一代一代传承,演出剧目经久不衰,几代人先后在油灯下、汽灯下直到明亮的舞台灯光下,活跃在晋北各县和内蒙的呼市、包头、集宁、丰镇等地,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

在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的旧社会,高镇子道情班社的建立,在人们的心中点燃了一盏文化的明灯,关帝庙俨然成了村里以及周边村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一些道情剧目的唱腔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在彭高寿师傅的教授下,高镇子村组建了最早的道情班社武维周班,经常在怀仁周边各县及内蒙演出。抗战爆发后,兵荒马乱,战火连天,道情剧团被迫解散。高镇子村籍的艺人无奈回村后,组成自己的业余班社继续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翻了身的村民在原有道情班的基础上,又组织了道情剧团,为那个娱乐贫乏的年代带去了欢乐,也自娱自乐了村民。凡高镇子的村民都会唱几句道情。人们说,高镇子人倒水也有道情节拍……那个时候可热闹了,每年正月和秋冬农闲季节,村里的道情都在老爷庙的乐楼演出,红火的很!那个时候看戏,台下挤得满满的,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了。小孩子个子矮,就爬在戏台的石栏杆上看。但要是演鬼戏的话,小家伙们就都老老实实地呆在下面,害怕戏台上的鬼呀怪呀的。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相对贫乏的年代,高镇子的道情是那个时代的风景线。台上的一喜一悲,牵动着民众的心理:李善人愤而寻死,一些妇女开始抽泣;刘全死而复生,全场欢悦不已。在道情的鼓乐声腔中,一般民众接受了最基本的历史、道德教育,因果报应、忍辱负重、苦尽甘来则是他们的处事观。

高镇子道情剧团的足迹曾踏遍周边的十里八乡……文革开始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神魔鬼怪统统被赶下舞台,高镇子道情剧团也“洗心革面”,唱惯了“唉咳咳”那苍凉曲调的道情演员,重新学唱高亢激昂的革命现代戏,排演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阶级教育剧目《三世仇》、反映农村新生活的《小保管上任》和《山村新风》以及破除迷信的《三丑会》。剧团几起几落,到此时迎来了高潮期,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汇演,受到县里的表彰和奖励。

改革开放后,社会上迎来了一片希望的景象。上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的戏剧演出达到了高峰,道情剧团的演职人员大都人过中年,年龄更大的演员已不能登台演出了。于是一批年轻人进入剧团,尤其是不少女青年的加入使古老的道情焕发了生机,道情的曲调再次奏响,“咿咿呀呀”的旋律传遍了乡村。

道情衰落人情在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强力冲击,高镇子道情剧团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直至剧团散班……

为了使这一地方剧种不至失传,人才不至断档,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高镇子道情第五代传人、须生演员王连(原任怀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不辞劳苦,走乡串村,历时10载,遍访民间艺人,收集并整理出道情传统剧目37个,编辑成册,一改过去道情剧种没有剧本,只能靠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落后传承方式。又个人出资逐年添置戏剧服装和设备,使剧团硬件设备初具规模。同时重新培养出年轻演员8名、文场人员5名、武场人员5名,组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演出队伍。但由于市场原因,到本世纪初,这一剧种的发展逐渐衰落。

王连去世后,出于对道情剧种的家族传承和对这一民间艺术的钟爱保护,其子王树峰子承父志,在县文化体育出版局和海北头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2年5月始,找关系拉赞助个人垫资,把这一濒临灭绝的戏曲剧种扶持起来,为剧团新增了字幕机、胸麦、灯光、音响、调音台、服装、幕布、道具等,使道情剧团重现生机。2013年1月,道情剧团参加了朔州市第三届小戏、小品、小剧种专题展演,并于春节期间在本县草地村、清水河村、下寨村、磨道河村、前村演出,将几百年前的沧桑曲调传承下来,给民众带来了欢乐。

高镇子道情剧团目前保留下来的传统剧本有50余个,可完整演出45个,且全部为传统剧目。主要有以《刘全进瓜》、《八卦》、《芦花》、《经堂会母》、《刘家庄》、《打经堂》等为代表的传统戏,同时兼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民间生活等戏曲题材。

百余年来,高镇子道情剧团虽然几起几落,时聚时散,但融入生活的传统,更多地升华为一种精神,在族群文化认同的感召下,他们集全村之力艰难传承着道情这一古老的剧种,用心呵护着最原汁原味的道情戏。

一个古村、十代艺人、三十家族、五十剧目、七十曲调、百年道情,千丝万缕串联和勾画出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进和文化传承的清晰脉络构成的鲜活图景。它不仅是研究晋北道情、北方剧种、宗教音乐和戏曲的活化石,更是研究文化生态的生动案例。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对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晋北道情所具有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其受到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关注。2006年,晋北道情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其鼓舞,一系列政府或民间的救助措施已开始实施。2013年,县文体局投入保护经费8万元,用于购置设备、复排剧目和人员培训;高镇子村民集资赞助两万元,用于排练场所的修缮;道情剧团现任团长王树峰自筹资金30万元,购买了部分服装、道具,组织了二十余名演员和乐师进行排练演出。更多的保护举措也在酝酿之中。值得欣慰的是,县文体局已将其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向省文化厅进行了申报,晋北道情的生存有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