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庄(又称刘万庄)位于怀仁市区西南30公里处,为该市金沙滩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关于该村村名的由来,坊间相传是唐代吏部尚书刘晏在此居住而得名。因刘晏弟刘万也在此居住,又称“刘万庄”。
据《唐书·刘晏传》所载,刘晏,字士安,开元四年(716年)生于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先后任夏县(今山西夏县)、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天宝十五年(755年),安禄山叛乱,避乱到襄阳。至德元年(756年)十一月,刘晏到吴郡。遇李璘反叛,协助李希言阻击叛军。至德二年(757年),李璘战败,唐肃宗李亨召回他任命为彭原太守,后调任陇、华两州刺史,不久升任河南府尹。上元二年(761年)二月,升任户部侍郎,兼任御史中丞,度支、铸钱、盐铁等使。十一月初六,贬任通州刺史。宝应元年(762年)六月二十七,唐代宗李豫任命通州刺史刘晏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担任度支使、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职。后兼任河南道水陆转运都使。刘晏将户部侍郎和京兆尹分别让给颜真卿和严武,被改封国子监祭酒。广德元年(763年)正月,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职仍旧。不久,被免职任太子宾客。旋又升任御史大夫,任东都、河南、江淮转运、租庸、盐铁、常平使。期间,刘晏从淮河、泗河乘船,亲自巡视,抵达汴河,进入黄河。向西经过砥柱、硖石,观察三门渠道渡口的遗址;到达河阴、巩县、洛阳。大历元年(766年)春,唐代宗任命户部尚书刘晏为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湖南道、荆南道、山南东道转运使、常平使、铸钱使、盐铁使等,侍郎第五琦为京畿道、关内道、河东道、剑南道、山南西道转运使等职务,分别管理国家的财政赋税。大历十三年(778年)十二月,下诏吏部尚书、兼任转运、盐铁等使职刘晏为左仆射兼管旧的使职。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刘晏被免除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职。二月十四,刘晏又因呈交账簿和实物不合,被贬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建中元年(780)七月,德宗下诏命令宦官处死刘晏,享年六十五岁。刘晏家的亲属被发配到岭南。
不难看出,终刘晏一生,均与雁门关外的怀仁(古称云州)无涉。至于“其弟刘万”更是民间杜撰出的一个人物。
无独有偶,在朔州市朔城区的沙塄河乡,有一个村子叫“王万庄”。学者孙莱芙深入民间走访后,写成《王万庄那些事儿》。文中提到:“王万庄,据传最早为王万地庄,至于王万何人,所居何地,概莫能言。”
可见,刘万也好,王万也好,均是后人释读村名时的杜撰。
那么,刘晏庄为何又称“刘万庄”呢?
从音韵学角度分析,零声母“y”与“w”存在对转关系。如动物的尾巴,民间既读“wei-ba”,也读“yi-ba”。蔚县的“蔚”字,既读“yu”,也读“蔚然成风”的“wei”。“尉迟”的“尉”读“yu”,作“太尉”讲时则读为“wei”。旧时老家边店有一则民谚:“蛋打一条线,万过边家店”,说的是边店这村子风水好,冰雹来了都绕道而去。其中的“万”就是“绕”字的方言变读。因“r”声与“y”声极近,亦转为“w”声。
所以,刘晏庄又称刘万庄,应该是方言里“y”与“w”的对转所致。刘万庄的“万庄”极有可能是“窝庄”的音变。距离怀仁市区不远的大同市口泉乡有上窝寨和下窝寨两个村子。其中的“下窝寨”又称“西万庄”。“西万”明显是“下窝”的方言另读。如果沿着语音演变的语音链继续上溯,“窝庄”之“窝”,实为上古汉语“阿”字的方言读音。
上古汉语中,“阿”、“窝”、“晏”声母均为“q”。与现代汉语拼音的“q”不同,古汉语拟音“q”为小舌音,是气流冲击小舌(即怀仁话里的巧舌)所发出的声音。后期汉字读音的演化进程中,在不同的方言区,“q”声或脱落,或演化为“y”与“w”声,或转为“g”或“h”声。所以至今浑源县一带民间仍将“屙”读作“wo”。这实际是古西北方言的读音。如“阿房宫”,西安一带民间就读为“窝旁宫”。陕西户县秦渡镇有个“阿底村”,当地人称作“窝底哈”。均是方言里将“阿”读作“wo”的例证。
“阿”字,其官话读音经历过“qa:l”(上古雅音)→“qa”(唐宋广韵音)→“?o”(蒙古字韵音译)→“a”(普通话)的演变。现代汉语多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在古汉语语境中,“阿”是一个与地形地貌有关的汉字。《说文解字》:“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如《诗经·大雅·皇矣》:“我陵我阿”。张衡《思玄赋》:“流自眺夫衡阿兮”。注曰:“阿,山下也。”《楚辞·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注曰:“阿,曲隅也。”又《玉篇》水岸也,邸也。如《穆天子传》:“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
可见,在上古时期,山、丘、陵均可称作“阿”。山中曲隅之处或山下亦称为“阿”。靠近水边的地方也称作“阿”。后世缘于汉字读音的演变,不同时期的不同方言区,分别以“窝”、“万”、“晏”等字记之。
所以,“刘晏庄”(刘万庄)的“晏”与“下窝寨”(西万庄)的“窝”一样,本字都应该是“阿”。即“位于山下(或水边)的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