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帛燃烧后散发出的气味,怀仁话称“泼布味”或“泼布喇味”。
在《气味不正曰“喇”》文中,笔者已指出,“喇”音所保留的是“邪”字的上古音值。“邪味”即“不正的味道”,突出其味不正或给人的感觉不适。方言保留古音,曰“喇味”。如“焦毛喇味”、“纳塔喇味”等等。
而“泼布”则应该是“帛布”的古方言音。
“帛”,《说文解字》言:“缯也。”应该是上古时期丝织品。常与“布”(《说文》言“枲织也”,即麻布)连用,合称“布帛”或“帛布”。
“帛”之读音,《说文》:“从巾,白声”。《唐韵》:“旁陌切”。《集韵》《韵会》:“薄陌切”。上古拟音“bra:g”(郑张尚芳《上古音系》);中古《广韵》音系“brak”(古韵罗马字);《蒙古字韵》音译“pay”;《中原音韵》拟音“pai”(宁继福)。
实际生活中,方言“泼布”又存在“pu?”、“pa?”、“po?”的细微变化,为元音交替现象。但其入声则大致保留了唐宋时期“brak”(辅音清浊置换,r垫音丢失)的音值。
“泼布味”或“泼布喇味”,其中的“泼布”应该是“焚烧帛布”在方言中的省语。同样的例子还有我们常说的“一股胶皮味”。“胶皮味”即焚烧胶皮(橡胶)产生的气味。有时也说“胶皮喇味”。
帛,在古代常用作燎祭。如《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在燎祭中用帛,亦称“焚帛”或“燔帛”。如《宋会要辑稿》:“盖古者止有祀天燔帛、祭地瘗(音yi,掩埋之义——笔者注)缯之礼,以玉难得,故诸侯五玉既觐,乃复还之。”孔尚任《桃花扇·哄丁》:“焚帛,礼毕。”《红楼梦》第五三回:“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都是祭礼中用帛的记载。
因为“焚帛”(燔帛)是古代祭礼中常见的一种仪式。所以古人专门设计或制作出“焚帛亭”、“焚帛炉”、“焚帛池”等。如沈阳故宫太庙有一座青砖布瓦土地庙式焚帛亭。对于此亭的来历,研究沈阳故宫历史的论著均视其为乾隆时期所建,是太庙原始建筑之一。而在山东济宁邹城市的孟庙中,则有一焚帛池,位于祧主祠之后的一个独立小院内。池正面刻有“焚帛池”三字。孟氏后裔每次祭祀祖先,即在此处焚烧祭文。至于焚帛炉,古代亦称燎炉,常见于坛庙、陵墓、私家墓园等建筑,在祭奠仪式上用于焚烧祭祀物品。
大概“焚帛”之味确实难闻,所以古人虽奉虔诚之心,亦不免窃窃私语其“邪味”也。至于平时偶闻帛布燃烧之味,便掩鼻而呼“泼布喇味”。故此语流传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