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刀用久了,不锋利:“这刀木的,赶紧币一币”。

  头脑愚钝,反应不灵敏:“一个榆木脑袋”。

  身体某一部位短时间失去知觉:“胳膊压麻了”或“身子木的”。

  物体脱落或滑落:抹(ma)溜了

  把帽子摘下来:抹(ma)了

  坡度比较陡:抹(mo)坡,大抹(mo)坡

  上述加着重号的,都是怀仁话里常用的方言词汇。它们都是不同时期从蒙古语(或古狄语)借入的。这些蒙古语借词,有的使用范围比较广,如“麻”与“木”,其用字固定,且借入的“词义”或录于古代韵书,或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入。有些只存在于方言里,用字不固定,以音似为主。如“币”、“抹(ma)”、“抹(mo)”等。

  先看“麻”与“木”。其在汉语中,本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麻”,《说文》:“人所治,在屋下。”段注:“(麻),枲也。麻与枲互训。皆兼苴麻、牡麻言之……林,人所治也。在屋下。说从广之意。林必于屋下绩(同织——笔者注,下同)之。故从广。然则未治谓之枲。治之谓之麻。”《玉篇》:“(麻),枲属也。皮绩为布,子可食。”如《黄帝素问》:“麻麦稷黍豆,为五谷。”《汉语词典》释义:“(麻),桑科草本植物的统称。”

  “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段注:“(木)冒也。以叠韵为训……冒地而生。东方之行。”《玉篇》:“燧人氏钻出火也。”《汉语词典》释义:“树类植物的通称”。

  此外,“麻”与“木”,在汉语词典中,均有“反应迟钝”和“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之义。有时亦合称“麻木”。如“麻木不仁”,意为“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常用来指“(统治阶级)对大众的疾苦感觉不到或视而不见”。

  有说“木”之“反应迟钝”和“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义,是因为“木”没有灵敏的感觉和知觉系统,对外界刺激也没有相应的反应。不确。实际上,“麻”与“木”均来源于蒙古语同一词汇——迟钝。只不过引入的前后(或方言区)有别。宋代黎靖德《朱子语类》(记录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成书于1270年,距南宋覆灭9年)将其合并为一词:“心既不仁……如人身体麻木,都不醒了。”

  现代蒙语中,“(反映)迟钝”或“不锋利”的表达方式是“moxogo”,口语“moho”。义项有二:一是“钝的,不锋利的,不快的”,二是“愚钝的,拙笨的,迟钝的,知觉不灵敏的”。明代火原洁所编《华夷译语》中,其音译形式为“抹和答黑”或“抹和塔”,其时的书面语为“moqodaq”。考虑到蒙古语的元音和谐以及历时或共时性元音交替等因素,其更早形式可能为“maqadaq”。不同时期或不同方言区遂将其简译为“麻”或“木”。其见于文献者,如《水浒传》:“那三四个村汉看了,手颤脚麻,那里敢上前来。”如《红楼梦》:“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

  怀仁话“榆木脑袋”一语,“榆木”应为“愚木”,为蒙汉合璧双语词汇。意即“愚钝”。

  同样,厨房话“这刀木的,赶紧币一币”,其中的“木”,就是“不锋利”的意思。而“币”(临时简单地磨一磨),也出于蒙古语“bilyy”,对译汉语“砥”(磨刀石,引申为磨)。

  再来看“抹”。方言里“抹”有两音,形容坡度,读“mo”;表“脱落”、“摘下”义,读入声“ma?”。其来源均为蒙古语(或其前身“古狄语”)。

  方言“抹坡”之“抹”,在现代蒙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moxru”(意为“前倾的”,可引申为“倾斜的”)和“Murui-xeltegei”(意为“倾斜的”)。“抹”为其首音简译。“抹坡”就是汉语“斜坡”;“大抹坡”,言其坡面较长,或言其坡度较陡。

  表示“弄脱,拔出,拔掉,脱开,脱下,摘掉”之义的,现代蒙古语有三种表达形式。其一为及物动词“multuixu”(口语multlah),此为“把帽子抹了”或“把笔套抹了”之“抹”。其二为不及物动词“multuraxu”(口语multrax),意为“脱落,脱出;脱节,脱臼;摆脱”。其古蒙语形式“multue”,火原洁《华夷译语》:“脱,木里秃勒”。方言称“抹”、“抹脱”或“抹溜”,实为双语词汇。“溜”为“脱”音流化或通转(d/t声与l声均为舌音,关系密切,常交换)。亦如“弓也拉不开”,方言谓“弓也兜不开”。其三为形容词“multurxai”(口语multarxai),意为“脱落的,脱节的”。方言有“抹脱货”之谓。盖其引申义“不着调的,过度的,闪深踏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