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黑眼扛着一袋水泥,从一楼直到十楼,真鞠灰了。

二毛眼背着一大包摄像器材爬上山顶,鞠得满头大汗。

怀仁话将劳累过度称作“鞠”。

“鞠”的含义,作名词讲,两个义项:

①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

②姓。

作动词讲,六个义项:

①弯曲,弯身。

②通“育”,抚养、生育。如《诗·小雅·蓼莪》:母兮鞠我。

③匐匍。如《楚辞》:块兮鞠,当道宿。

④爱。如《世说新语》:鞠爱过于所生。

⑤通“鞫”,审讯或审查。如《史记·李斯列传》:令鞠治之。

⑥告诫,警告。如《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览“鞠”之所有义项,均与“劳累”无涉。

考“鞠”之本字,应为“劬”。

“劬”,《说文解字》:“劳也。从力句声。其俱切”。《玉篇》:“劬劳,病也”。《诗·小雅》:“之子于征,劬劳于野。”《传》曰:“病苦也。”现代汉语释义:“劳累,劳苦”。

“劬”之读音,普通话读“qu2”。

《说文》言:“从力句声。其俱切”。郑张尚芳《上古音系》拟音“ɡo”。

《唐韵》:“其俱切”。《集韵》《韵会》:“权俱切”。《广韵》音系拟构:gi̯u(高本汉);ɡiu(王力);ɡio(李荣、邵榮芬、郑张尚芳);gyo(古韵罗马字);giu(有女罗马字)。

现代汉语“j/q/x”三母,来源于中古“gi/ki/hi”与“z/c/s”,是谓“尖团合流”。结合语音演进规律,在尖团合流过程中,“gi”在不同方言区,可转为“ju”,亦可转为“qu”。也就是说,近代以后的“劬”字,不同方言区其读音是不一样的。普通话读“qu2”,所取为滦平一带方言音。但晋北一带则滞入“j”声,读若入声“jv?”。

怀仁话里有“鞠堪”(有时也说“鞠喀”)一词。如“鞠堪(喀)坏了”。其本词为“劬苦”。现代汉语元音“u”大部分来源于上古“a”。“苦”上古读音“kha:?”(转汉语拼音“ka:?”)。故方言里的“堪”音或“喀”音均保留入声韵尾。

同样,怀仁话里还有“鞠着了”一语,意为“因劳累过度身体受损”。此即《玉篇》所言:“劬劳,病也”。

怀仁、应县和大同一带有一丧葬之俗。父母去世后,子女背上要贴“恩符”。上书:“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用方言讲:“爹妈为我们,鞠坏了身子”。语出《诗经·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其中的“劬”,央视播音员读“qu2”。怀仁四黑眼们都说念“jv?”。